18年来,KAB创业教育项目作为贯彻落实国家创新创业政策、服务青年成长的重要举措之一,积极发挥服务青年、培养人才......【详细】
首页>>焦点图

亚太青年共话创新创业,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

作者:杨柳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年12月16日

在风险和机遇并存的后疫情时代,青年如何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面对依然肆虐的全球疫情和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青年应该肩负什么样的担当?


9月28日,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以下简称“全国青联”)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举办2021年亚太青年领导力与创新创业论坛,来自亚太地区12个国家的140余名中外青年代表线上线下相聚一堂,畅所欲言。


正如全国青联副主席傅振邦在论坛致词中所说:“青年既是和平与发展的受益者,也是重要的建设者。在人类发展和全球治理的核心议题上,青年的参与和创新至关重要。”今年是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本次论坛以此重要节点为契机,倡导亚太青年树立多边主义理念,为助力全球发展、应对共同挑战贡献青年力量。

全球抗疫,离不开青年奋斗和创新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然在全球肆虐。据统计,全球累计确诊超过2.3亿例,累计死亡超过478万人。迄今为止,中国已向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12亿剂疫苗和原液,向150多个国家和14个国际组织提供了抗疫物资。


在一批又一批驰援海外的中国疫苗中,有着中国生物临床医学中心临床监查员王倩及其团队的贡献。疫情暴发之初,王倩随“长城项目团队”前往阿联酋,进行新冠肺炎疫苗三期临床试验。经过10个月日夜不休的努力,国药集团中国生物疫苗获得了中国附条件批准上市。一名当地销售人员用不熟练的中文对他们说:“中国疫苗,牛!”


对于王倩的经历,全国政协委员、康希诺生物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朱涛深有同感。“创新需要坚持和勤奋。”朱涛说,自从去年春节之后,康希诺团队就日以继夜地坚持在抗疫前线。随着病毒的变异,医学手段也需要不断进步。目前康希诺正在研发“吸入式疫苗”,这种疫苗能实现“三重保护”,接种也更方便。


减贫脱贫,中外青年在行动


“消除贫困”是联合国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首个目标。近年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减贫事业辉煌成就,为发展中国家树立了可借鉴的榜样。在各国的脱贫之路上,富有蓬勃朝气和创新精神的青年群体,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两年前,全国青联社会联络部项目经理王子尧到山东省菏泽市玉皇庙村开展扶贫工作。经过调研后他发现,当地农产品品质优良,但多年来苦于没有销路。产品无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收入。得知他们来扶贫时,“有村民特别激动,都快哭出来了”。


王子尧决定为农民做些实事。他们建立了扶贫助农平台,将40种农产品打上品牌标签并统一包装,通过电商直播等技术手段推广后直接销往市场。传统农业与现代营销一结合,就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目前,该平台销售农产品超过1000万元,带动当地收入近2000万元。


以新技术推动传统行业升级,助力社区脱贫,青年有着天然的优势。作为马来西亚渔业环保企业,“为了大海”旨在将科技设备、AI算法和数字化交易等先进技术引入当地,降低收购和物流成本,推动传统渔业升级转型。“我们既是授人以鱼,也是授人以渔。”创始人哈兹克·易卜拉欣说,他们希望通过科技手段为渔民创造更多收入,助力马来西亚脱贫事业。

助力环保,青年打造“绿水青山”


本次论坛的另一个被屡屡提及的关键词,是“气候变化”。前不久,联合国在最新发布的气候报告中对全球气候发出“红色警告”,呼吁全球采取更积极、更进取的行动,力争实现把气温上升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的世纪目标。


“我们所有人都共同面临着气候危机,极端气候现象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恶性后果。”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亚太局青年和公民社会事务专家本尼艾姆·盖布瑞里在论坛致词中表示,要将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推进包括《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在内的气候行动,必须让青年人参与其中。


中国青年代表常征来自最近颇受关注的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今年7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正式启动以来,“碳交易”“碳中和”等离市民生活看似遥远的概念成为街头巷尾的话题,常征也经常收到各种询问。


在论坛上,常征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何谓“碳排放交易”,并表示未来存在以个人作为交易主体的可能性。“点一份不需要一次性餐具的外卖,骑一公里共享单车,开十公里纯电动汽车……把这些数据纳入核算精准的公信平台,每个人不起眼的节能行为都能转换成为碳排放额度。”她说,希望亚太青年从小事做起,力所能及地为全球减排作出贡献。


另一中国青年代表朱健楠是欧卡智舶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他谈到,水体污染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挑战。2017年他到杭州西塘旅游,目睹了一位老年清洁工在一艘晃晃悠悠的小船上艰难打捞水面垃圾,那画面让他至今难忘。他产生了一个念头:将无人驾驶技术应用到环境治理中。


经过三年努力,朱健楠的团队开发了两类机器人:一类用于江河湖泊,一类用于广阔海域。他说,“希望把我们的世界变成一个更美丽、更智能、更绿水青山的世界。”


在印度尼西亚“开普勒”公司创始人阿卜杜勒·拉蒂夫眼里,垃圾不是无用之物,而是源源不断的财富。据拉蒂夫介绍,印尼一年有7000万吨垃圾需要处理,很多人以垃圾回收为生,但基本停留在“挨家挨户上门询问”的原始阶段。因此,拉蒂夫的团队开发了“开普勒”垃圾回收软件,帮助使用者实现垃圾定位和回收预约,大大提高了垃圾回收和分类的效率,从而增加了从业者的收入。


时代变迁,青年连接“传统”与“创新”


新冠肺炎疫情对社会造成了一定冲击,而新业态和新机遇也从传统行业的危机中应运而生。在后疫情时代,如何通过科技手段促进经济复苏,站上时代发展的风口浪尖,成为各国青年面临的新课题。


全国青联委员、汉光百货董事长王小雨对此感触颇深。她回忆道,2020年疫情暴发之初,商场里几乎见不到一个顾客,“团队忧心忡忡,一筹莫展”。直播电商的兴起让她看到了传统零售业的转机,她开始推动汉光向数字化经营的方向转型——尝试直播带货。此举让汉光大获成功,2020年网络销售额逆势上涨,比前年翻了一番。


如今,汉光的数字化团队已经从一开始的3人发展到30人,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我们相信,我们的使命是重新定义和升级传统行业。”王小雨说。


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也是尼泊尔鞋业“多查”首席执行官瓦萨尔·拉杰班达里的使命。尼泊尔鞋是令尼泊尔人深感自豪的工艺品,由于无人传承,这些传统手工艺正在逐渐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与此同时,“每天有上千名年轻人离开尼泊尔,到其他国家寻找谋生的机会”。


“所以,我们希望能为他们创造更多的本地工作,让那些想留下的人找到留下的理由。”拉杰班达里创立了数字化平台“多查”,通过技术手段将生产者和消费者联系在一起,希望让这个古老的行业重新焕发生机。

奉献社会,青年以“价值感”为回报


青年人不但以创业激情和创新热情推动着社会发展,也在理想主义的感召中践行着对社会的责任。


广州市青藤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总干事梁焕娣的志愿服务之旅,始于学生时代。在多年的社会工作中,她意识到志愿服务工作不能只凭一腔热血,还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毕业后,她创办了青藤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为处于困境中的青少年提供援助和指导。


广州是个外来人口众多的城市。梁焕娣发现,许多外来者的子女住在“城中村”里,很难正常完成学业。在国家乡村振兴规划的指引下,梁焕娣和团队打造了“金雁”项目,为这些孩子提供课外教育的机会。而这些受益者在完成学业后,又成了服务中心的志愿者,为更多的人提供志愿服务。


从事社会志愿服务的动力是什么?孟加拉国代表、全球性非营利组织“意识360”联合创始人肖米·哈桑·乔杜里认为,帮助别人而不求回报,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满足感的事情,也是志愿服务的精神所在。“尽我们所能,甚至超乎我们所能帮助别人,这是青年人一种内生的愿望,也是我们希望在‘意识360’项目中培养和弘扬的精神。”


对青年的寄语和期望


“亚太地区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愿亚太地区的青年朋友们插上梦想的翅膀,扬起创新的风帆,为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青春力量。”傅振邦在致词中鼓励青年积极推动国际抗疫团结合作,投身绿色复苏和绿色转型,推进共同发展、包容发展。


“青年作为亚太地区未来发展的希望,对亚太地区达成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来说至关重要。”本尼艾姆·盖布瑞里鼓励各国青年,要心怀远大梦想,勇于承担责任,保持创新精神。


“这次亚太青年领导力与创新创业论坛,为青年人提供了与来自全球合作伙伴接触交流的机会。”联合国秘书长青年特使贾雅特玛·维克拉马那亚克表示,“只有当我们共同致力于以行动为导向的未来时,我们才能真正解决这些全球性挑战,创造一个我们所有人都想要的、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撰文: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文利

【责任编辑:魏和平】